公园门票收入不属于非稅收入。应按照“文化体育业”缴纳增值税。
利润表里的营业收入是不含税收入。
拓展资料
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经常性的、主要业务所产生的收入。如制造业的销售产品、半成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作业的收入;商品流通企业的销售商品收入;旅游服务业的门票收入、客户收入、餐饮收入等。主营业务收入在企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它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其他业务收入,是指除上述各项主营业务收入之外的其他业务收入。包括材料销售、外购商品销售、废旧物资销售、下脚料销售,提供劳务性作业收入,房地产开发收入,咨询收入,担保收入等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在企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通常在营业收入管理中主要应考虑以下几项影响因素:价格与销售量、销售退回、销售折扣、销售折让。
销售退回是指在产品已经销售,营业收入已经实现以后,由于购货方对收到货物的品种或质量不满意,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向企业退货,企业向购货方退回货款。销售折扣是企业根据客户的订货数量和付款时间而给予的折扣或给予客户的价格优惠。按折扣方式分为现金折扣和商业折扣。
现金折扣是企业给予在规定的日期以前付款的客户的价格优惠,这种折扣是企业为了尽快收回款项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商业折扣是在公布的价格之外给予客户一定比例的价格折扣,通常是企业出于稳定客户关系,扩大销售量的目的。
销售折让是企业向客户交付商品后,因商品的品种、规格或质量等不符合合同的规定,经企业与客户协商,客户同意接受商品,而企业在价格上给予一定比例的减让。
二者区别可简要归纳为:不征税收入就是不收你的税金,不属于税收优惠,而免税收入就是本来你是需要缴纳税金的,但基于税收优惠政策而给你减免了,现在不用你交税。
从结果来说,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都是不需要缴纳税款的。
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更新实施,免税和不征税所包含的范围也非常广,我们财务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对这些概念问题,就要深入了解,才能在干工作时减少差错。
免税收入包括:国债利息收入、不计入损益的补贴项目、指定用途的减免或返还的流转税、纳入财政预算或财政专户管理的各种基金收费、科研单位技术转让收入、治理“废渣、废气、废水”收益、国务院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免税项目 (1)国债利息收入。国债包括财政部发行的各种国库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原国家计委发行的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行的金融债券及各种企业债券等,不包括在国债范围之内。为鼓励纳税人积极购买国债,税法规定,纳税人购买国债所得利息收入,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2)有指定用途的减免或返还的流转税。税法规定,对企业减免或返还的流转税(含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有指定用途的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除此之外的减免或返还的流转税,应纳入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对直接减免和即征即退的,应并入企业当年所得征收所得税;对先征税后返还和先征后退的,应并入企业实际收到退税或返还税款年度的所得,征收所得税。 (3)不计入损益的补贴项目。税法规定,对企业取得的国家补贴收入和其他补贴收入,凡国务院、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计入损益的,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除此之外的补贴收入,应一律并入企业实际收到该补贴收入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 (4)纳入财政预算或财政专户管理的各种基金、收费。企业收取的各种价内外基金(资金、附加、收费),属于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收取,并按规定纳入同级预算内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收取的各项收费,属于国务院或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按规定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内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5)技术转让收入。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 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 (6)治理“废渣、废气、废水”收益。 (7)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免税项目。主要包括:经财政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事业单位从其所属独立核算经营单位的税后利润中取得的收入;社会团体取得的各级经营单位的税后利润中取得的收入;社会团体取得的各级政府资助;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以及经国务院明确批准的其他项目。 (8)其他免税收入。指上述项目之外,经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免税项目。 免税收入,是指属于企业的应税所得但按照税法规定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所称的免税收入包括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收入,符合条件的非营利公益组织的收入等。
应税销售收入是指不含税收入(即“无税收入”)。 不含税收入 系指不含增值税的净收入。 增值税属于一种价外税,在我国目前商品含税定价的情况下,记账时就应将含税收入换算成不含税收入和销项税额两部分。设含税收入为A,不含税收入B=A÷(1+适用税率)。目前的增值税税率主要有17%、13%、6%和3%等几种情况,视销售的商品或应税劳务及是否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定。 换句话说,卖一件商品,售价117元,你的不含税收入只是100元,剩下的17元会计上计入“应缴税费-增值税-销项税额”。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性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中,含税级距是基本的级距,是一般计算中使用的级距。这里的含税级距指的是“应税所得”级距。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某些个人所得收入采用税后收入的概念,比如支付税后多少多少金额。这时,需要将税后的收入按一定公式换算为应税所得,然后再按照一般方法计算应交的税款。否则将导致税款的少征。这里,在换算为应税所得过程中需要适用的税率及速算扣除数不能按照含税级距的税率表来套用,必须使用不含税级距的税率表。这就是不含税级距税率表产生的原因。这里的不含税级距指的是“税后收入”级距。
至于两者之间的联系,实际上两个税率表是一回事,只是将含税级距税率表中的应税所得,按照数学方法,换算为不含税级距税率表中的税后收入,以方便对税后收入进行征税的计算工作,仅此而已。简单点说吧:
1、老板给你发工资的时候,相当于跟你讲:"这是我这个月给你的工资,其他的我都不管了,如果需要交税的话,你自己去交,我是不管(负担)的”。那么实际上,如果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
你只能从这个工资里出了,你实际得到的工资净额就相应减少了。因此这个工资是含税的。
2、如果老板给你发工资的时候跟你讲:“这是这个月我给你的纯工资,如果需要交税的话,由公司来承担,你就甭管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税款就由公司格外给你承担,而不减少你实际得到的工资。因此,你的工资就是不含税的工资。
3、个人承担税款(含税级距)和单位承担税款(不含税级距)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因为单位给你承担的税款,相当于又给你发了现金,这部分税款的本身,还需要再交纳个所税。
例子“含税级距”是相对于“含税工资”来说的,
例如:月工资5000元(不考虑个人社保和公积金部分的影响),
1)如果是含税工资,即公司发给你的工资,你要自己承担个税,由公司代扣代缴,那就按照“含税级距”来算个税。
5000-2000=3000,2000是个税起证点,3000就是你的计税基数,3000对应的含税级距是2000~5000,此含税级距对应的税档是15%,速算扣除数是125,所以个税等于3000*15%-125=325
元,由你个人承担,你的净收入是5000-325=4675
2)如果是不含税工资,即公司发给你的工资,不需要你自己承担个税,而是由公司承担并交纳,那就按照“不含税级距”来算个税。5000-2000=3000,2000是个税起证点,3000就是你的计税基数,3000对应的不含税级距是1825~4375,此含税级距对应的税档是15%,速算扣除数是125,所以个税等于3000*15%-125=325元,由公司承担,你的净收入是5000 新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中不含税级距是按以下基本计算公式计算所得:
含税级距的上限额-(含税级距的上限额×本级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本级不含税级距的上限额。
第一级:1500-(1500×3%-0)=1500-45=1455
第二级:4500-(4500×10%-105)=4500-345=4155
第三级:9000-(9000×20%-555)=9000-1245=7755
…
第六级;80000-(80000×45%-13505)=80000-22495=57505
以此类推。
每一级的下限是上一级的上限。
速算扣除是按含税级距先计算出来的数额。
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环节或提供劳务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所得税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含税收入和不含税收入都是针对增值税而言。 增值税是一种价外税。我们一般说销售货物的收入都是含税收入。 如果你销售了一批货物,取得50000元的收入,这是含税收入。 50000/(1+17%)=42735.04。 42735.04就是不含税收入。
含税收入额=不含税收入额+税款税款=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含税收入额-3500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税款-3500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3500不含税收入额-速算扣除数-3500=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不含税收入额-速算扣除数-3500=应纳税所得额×(1-适用税率)(不含税收入额-速算扣除数-3500)÷(1-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