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3.14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经计算确定。
安全出口、房间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m;不超过6层的单元式住宅,当疏散楼梯的一边设置栏杆时,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1.0m。
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观众厅的疏散门不应设置门槛,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4m,且紧靠门口内外各1.4m范围内不应设置踏步。
消防通道门的要求尺寸是多少
不能小于0.9米,而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小于1.1米,要是走道太小的话,很容易发生交通拥挤,导致发生踩踏事故。如果住宅在6层楼以上,应在走道处设置栏杆,走道宽度不能小于1.0m。而小区的消防车道要在4米以上,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要大于5米。
防火门有哪些材质
1、木质防火门
这是常见的一种防火门材质,它的好处是发生火灾时,可以降低损失。而且木质防火门可以分为3个等级,它们的耐火程度和时间都不同。甲级耐火时间不得低于1.2小时,乙级别不低于0.9小时,丙级不少于0.6小时。如果耐火时间没有达到要求,说明质量不合格。
2、钢质防火门
这种材质很坚固,防火性能很好,它也有不用的级别。这种门的防火时间比木质门更久,甲级可以达到1.5小时以上,所以安全性更强,在很多地方都会选择这种防火门。
3、钢木质防火门
这类型的门一般用于民用建筑和工艺建筑上,它的款式比较单调,价格适中。而且耐火时间也比较久,能够防止火灾蔓延,降低危险性。
4、玻璃防火门
这种防火门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如:医院、学校、会展中心等区域。而且它也分为不同的等级,和木质防火门是一样的。
(1)直通疏散走道的户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干表2-14的规定。
【3标§】住宅建筑直通疏散走道的户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m) 表2-14
注:1.开向敞开式外廊的户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直线距离可按本表的规定增加5m。
2.直通疏散走道的户门至最近敞开楼梯间的直线距离,当户门位于两个楼梯间之间时,应按本表的规定减少5m;当户门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时,应按本表的规定减少2m。
3.住宅建筑内全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安全疏散距离可按本表的规定增加25%。
4.跃廊式住宅的户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应从户门算起,小楼梯的一段距离可按其水平投影长度的1.50倍计算。
(2)楼梯间应在首层直通室外,或在首层采用扩大的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前室。层数不超过4层时,可将直通室外的门设置在离楼梯间不大于15m处。
(3)户内任一点至直通疏散走道的户门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表2-14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直线距离。
注:跃层式住宅,户内楼梯的距离可按其梯段水平投影长度的1.50倍计算。
1、安全疏散出口均分散布置 出入口间距离均大于5米
2、高层旅馆房间门至最近的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
位于两个安全口之间的房间------------30米
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15米
3、大厅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支线距离不宜超过30米
4、停车库室内任何一点到最近疏散口直线距离不超过60米
5、每个防火分区至少有2个安全疏散楼梯。
6、地下车库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小于两个,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火分区,且相邻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墙上设有防火门时,每个防火分区分别设一部安全疏散 楼梯直通室外。
按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多功能厅、歺厅、营业厅(超市按营业厅执行)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疏散门或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30m;当疏散门不能直通室外地面或疏散楼梯间时,应采用长度不大于10m的疏散走道通至最近的安全出口。当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室内任一点安全疏散距离可分别增加25%。
1、 房间位于2 个安全出口之间,且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20m2,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9m;
2、 除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外,房间位于走道尽端,且由房间内任一点到疏散门的直线距离小于等于15m、其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1.4m。
应急疏散标志安装高度应处于人员正常视角范围内,便于在逃生时观察到应急疏散标志灯具指示内容。对应急疏散标志安装高度也是有相关规范要求的。
出口标志灯:
1、室内高度不大于3.5m的场所,标志灯底边离门框距离不应大于200mm。
这样便于人员准确识别安全出口或疏散门的位置。
2、室内高度大于3.5m的场所,特大型、大型、中型标志灯底边距地面高度不宜小于3m,且不宜大于6m。
室内高度大于3.5m的展览厅、候车(船)室、民航候机厅等场所,标志灯底边距地面的高度不宜大于6m,同时考虑到该类场所日常物品搬运的需求,标志灯底边距地面的高度不宜低于3m。
3、采用吸顶或吊装式安装时,标志灯距安全出口或疏散门所在墙面的距离不宜大于50mm。
Ⅰ、非高层
单项宽度
1.各类民用建筑安全出口、房间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9m;
2.疏散走道和楼梯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1.1m;不超过6层的单元式住宅中一边设栏杆的疏散楼梯最小宽度可为1.0m。
3.人员密集的观众厅内疏散走道净宽按0.6m/通过100人计算,且不应小于1m;边走道不宜小于0.8m。
4.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及观众厅疏散门净宽不应小于1.4m,门应外开,不应设门槛,门口内外1.4m范围内不设踏步。
5.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室外疏散小巷净宽不小于3m,并应直接通向宽敞地带。
6.室外疏散梯和可作为疏散的金属梯净宽不小于0.9m,室外消防梯净宽不小于0.6m。
各类总宽度
7.各类民用建筑底层疏散外门、疏散走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的各自总宽度应按规范规定的疏散宽度指标计算确定。楼梯按每层人数计算总宽,下层楼梯宽度及首层外门(上部人员亦使用)总宽按其上层人数最多一层计算。地下建筑中上层楼梯宽度及首层外门(上部人员亦使用)总宽应按其下层人数最多一层计算。
8.影剧院类和体育馆的所有内门、外门、楼梯和走道的各自总宽度应按《建规》表5.3.16-1/2的百人指标计算确定。影剧院类观众厅每个疏散门平均通过人数不应超过250人,总人数超过2000人的部分,每个门平均通过人数不超过400人。体育馆观众厅每个疏散门平均通过人数不超过400-700人。
9.商店等其他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各类宽度应按《建规》表5.3.17-1/2及其他条文的百人指标和人地指标计算和折算确定。其中特别处:娱乐场所设在(半)地下室,其各类宽度不小于1.0m/通过100人。
Ⅱ、高层的单项宽度和各类总宽度
1.高层公共建筑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疏散门净宽不应小于0.9m,位于尽端的不应小于1.4m。
2.高层建筑内走道和楼梯净宽不小于1.0m/通过100人,首层外门总宽应按其上层人数最多一层计算。且内走道和首层外门的净宽不小于《高规》表6.1.9的各项指标,楼梯净宽不小于《高规》表6.2.9的各项指标。
3.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门净宽不小于1.0m/通过100人,且不应小于0.9m。
4.单面布房的住宅,其走道出垛处的净宽不应小于0.9m。
5.人员密集的观众厅内疏散走道净宽按0.8m/通过100人计算,且不应小于1m,边走道不宜小于0.8m。
6.人员密集的观众厅外疏散走道和疏散门净宽按平坡地面0.65m/通过100人,阶梯地面0.8m/通过100人计算,且不应小于1.4m。门应外开,不应设门槛,门口内外1.4m范围内不设踏步。厅内每个疏散出口平均通过人数不应超过250人。
7.人员密集场所设在高层(半)地下室,各类宽度不小于1.0m/通过100人。
8.室外疏散梯最小净宽不小于0.9m。
9.超高层停机坪每个出口净宽不宜小于0.9m。
一,
1、禁火作业区距离生活区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15m,距离其他区域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25m。
2、易燃、可燃材料的堆料场及仓库距离修建的建筑物和其他区域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20rn。
3、易燃废品的集中场地距离修建的建筑物和其他区域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30m。
4、防火间距内,不应堆放易燃、可燃材料。
5、临时设施最小防火间距,要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国务院《关于工棚临时宿舍和卫生设施的暂行规定》。
二,
1 相邻两座单、多层建筑,当相邻外墙为不燃性墙体且无外露的可燃性屋檐,每面外墙上无防火保护的门、窗、洞口不正对开设且该门、窗、洞口的面积之和不大于外墙面积的5%时,其防火间距可按本表的规定减少25%。
2 两座建筑相邻较高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或高出相邻较低一座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屋面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3 相邻两座高度相同的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相邻任一侧外墙为防火墙,屋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4 相邻两座建筑中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相邻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且屋顶无天窗,屋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对于高层建筑,不应小于4m。
5 相邻两座建筑中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且屋顶无天窗,相邻较高一面外墙高出较低一座建筑的屋面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开口部位设置甲级防火门、窗,或设置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规定的防火分隔水幕或本规范第6.5.3条规定的防火卷帘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对于高层建筑,不应小于4m。
6 相邻建筑通过连廊、天桥或底部的建筑物等连接时,其间距不应小于本表的规定。
7 耐火等级低于四级的既有建筑,其耐火等级可按四级确定。
消防手动报警按钮安装高度是距地1.3-1.5米,一般都是距地1.5米的,声光报警器一般是距地2.2-2.5米的。一般是吊顶下安装或者距地2.2米高度的。这个距地指的是距离建筑地面,也就是最终做好后的地面。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