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是孩子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根据经典运动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身体运动智能内涵、各国学前儿童运动学习标准以及动作学习理论等,我们认为,学前儿童运动核心经验的基本架构是一个复杂的多维模型,涵盖三个维度:内容维度、发展维度和功能维度。
1、内容维度
学前儿童运动核心经验就是基本运动能力,幼儿期是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重要阶段,如果错过了这一阶段则需要后续进行补偿。基本运动能力从内容上可以分成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身体移动能力和器械(具)操控能力。
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姿势、运动的基本前提。人们通过身体姿势控制的感知/活动调节以适应不同的任务和环境的要求。人要想移动身体和操控器械,先需要发展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
身体移动能力是指独立和安全地将自己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是身体在空间上移动的技能。身体移动需要调整步态来避开障碍物并在必要时改变速度和方向。身体移动需要具备三个必要特征,即行进、姿势控制和适应。
器械(具)操控能力是指个体用拍、投、抛、接、踢、击、顶、踩、踏等各种方式主动作用于各种物体,并有意识地使物体在位置、方向、速度、状态等方面发生改变的过程。对器械(具)的操控有助于头、眼、躯干以及上下肢活动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力量的发展。
上述三个核心经验之间关系密切。所有运动都需要身体控制这一基本运动能力,在运动中保持合理的姿势、保持平衡是运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2、发展维度
基本运动能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序列,也是个体、环境和任务共同作用的结果。教练需要掌握基本动作能力发展的一般模式,运用这一普遍规律识别学前儿童在一定任务、环境中的动作水平并作出判断,通过任务和环境的调整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学习新的运动技能需要经历前控制水平、控制水平、运用水平和熟练水平等四个阶段。每一个基本运动能力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运动能力的建构需要不断尝试、适应。
3、功能维度
基本运动能力的功能具有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运动认知、运动创意、社会性等方面,这些功能常常是重叠在一起的。
身体素质包括协调性、柔韧性、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这些素质是个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身体锻炼而获得的(见表1)。运动认知指的是在运动中发展时间概念、空间概念等。运动创意指的是在运动中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并通过身体来表现表达。社会性指的是在协同运动、小组运动、集体运动中发展抗挫、坚毅、勇敢等品质。
没有哪项运动只锻炼一种身体素质,运动过程中往往同时发展多种身体素质。某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快跑、单脚跳跃、蹦跳、纵跳、旋转、跨跳、翻滚、爬行、快走或这些动作的结合,可适用于任何身体素质的训练。
基本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运动认知之间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身体素质是基本运动能力的基础,学前儿童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通常是在各种身体的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运动能力是学前儿童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外部表现,基本运动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运动素质水平。
一、推拉独轮车;会滚球、转球、抛接球和原地拍皮球;。喜欢并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初步掌握体育活动的有关知识和规则,团结合作、爱护公物;能合作收拾某些小型体育器材。二、中班体育活动目标1、能听信号按节奏上下肢体协调地走和跑;能听信号变速走、变速跑;能听信号变化方向走;能前脚掌着地走,倒退走;能跨过低障碍物走;能绕过障碍物跑;能快跑20米,走跑交替(或慢跑)200米左右;能在一定范围内四散追逐跑;能步行1.5公里,连续跑约1分钟;能听信号切断分队走、一路纵队走。2、能自然摆臂连续纵跳触物(物体离幼儿举手指尖20厘米左右);能双脚熟练地向前跳或双脚在直线两侧行进跳;能立定跳远跳距不少于30厘米;能双脚站立从高30厘米处往下跳,落地轻;能助跑跨跳平行线,跳距不少于40厘米;能单双脚轮换跳,单足连续向前跳。3、能肩上挥臂投掷轻物;能自抛自接低(高)球;能两人近距离互抛互接大球;能滚球击物;能左右手拍球。4、能在宽20厘米、高30厘米的平衡木或斜坡)上走;能原地自转至少3圈不跌倒;能闭目向前走至少10步。5、能熟练协调的在60厘米高的障碍物下较灵活地侧钻;能手脚着地协调向前爬;能手脚熟练协调地在攀登架、攀登网或肋木上爬上爬下;能团身滚。6、能较熟练地听各种口令和信号并做出响应动作;能听信号集合、分散、排成4路纵队;能随音乐节奏较准确地做徒手操和轻器械操。7、会玩跷跷板、秋千等各种大型体育活动器械;会骑小三轮车、带辅轮的小自行车;会用球、绳、棒、圈及其他废旧材料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8、具有一定的抵御寒、暑、饥、渴的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9、喜欢并能较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初步养成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能较自觉地遵守体育活动规则;互助合作、爱护公物,能及时收拾小型体育器材。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