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原本指支撑未成型的建筑的脚手架,这里研究者用脚手架的概念来指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指导。认知脚手架与建筑中实际的脚手架相似。建筑物周围的脚手架为建造房屋提供了一个临时的结构。这种支持是临时的,建筑任务完成后就会撤去。同样,认知脚手架为思维提供一个支持结构。
认知脚手架的概念与维果茨基的理论构念最近发展区(ZPD)紧密相关。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实际水平和发展的潜在水平之间的距离。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之间的互动是脚手架的一种形式,帮助儿童表现出他们的潜能水平。互动的目的是帮助儿童形成代替支持结构的策略,让儿童自己思考、总结他们的知识。在互动期间,成人表现出好的思想,暗示、提醒儿童他们自己不能想出来。这就激发了兴趣,保持动机,积极参与与活动有关的挫折和冒险。儿童最终将支持内化,就学到了成人的思维方式。
Gobb(1994)指出支架式教学的观点带来一个问题,即外在的事物是如何内化的。而Rogoff(1990)有关内化的观点,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Rogoff(1990)认为在儿童主动地观察和参与社会互动实践时,就在形成对情境内化的、共同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是每个人特有的、可分享的理解,反映了每个人对活动的理解和参与程度。换句话说,内化总是存在的,但不同学习者内化的表征和互动中其他参与者的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总之,研究者需要脚手架帮助学生变得更像专家。脚手架为专家和新手组织、使用知识的方式,包括问题表征和设想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与知识丰富的人互动是实现认知支持的一种方式,其它形式还包括模仿、想象和表征工具;对任务中重要的概念、程序和步骤的指导和提醒。
一、与知识丰富的人互动
训练和个别指导是学生与知识丰富的人互动的最普遍的方式。例如,Graesser和同事分析了大学研究方法课程和七年级数学课的个别指导对话。他们发现指导者70%的问题都根据课程大纲提出的,包括有偏好地安排和选择主题,样例和问题。指导者也遵循一些标准,避免可能面对的有威胁的活动,诸如负面反馈和批评等。
互动的前提是儿童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教育者必须在活动中,不断对儿童提出挑战性任务和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帮助儿童不断从借助别人的支持到摆脱支持,逐渐达到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这里,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儿童新旧经验之间冲突的任务,引导儿童意识到问题和冲突,并提示解决问题的线索,便成为教育者有效的支架行为。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