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小朋友都会,你一定也可以的!!“一个游乐园里,一个小男孩紧抓着一个儿童攀登架不愿意往上走,家长在一边耐心地鼓励着孩子。持续了许久,孩子始终还是开始往上走了,然而在一个转角,怎样都不愿意再移动了,不仅自己卡在那里,还把整条通道给堵住了。
孩子放声哭泣,家长依然在旁边不停地劝孩子。孩子直哭到撕心裂肺,被堵住的孩子变多,开始闹了起来,家长才把孩子从攀登架中抱出来。
对孩子来说,攀登架的难度明显超出了他的舒适区。他始终没有完成挑战,这虽然让人惋惜,但家长给孩子的压力明显过大了。很多父母总是觉得自家孩子不勇敢、不积极,于是就会逼迫孩子去做一些事,本意是不让孩子一直呆在“舒适区”里,但是常常用错了方法。
一、孩子为什么喜欢呆在“舒适区”?“舒适区”是什么?
“舒适区”就是我们在时常在做的,而且可以让人感到安全的事情,它们不具备太大的挑战性,而且我们知道这些事情我们一定可以做到,因此也很放心地区重复做这些事情。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舒适区”,游乐园的惊险设施,自己看下就行了,尽可能不去碰;不熟悉的事情不会去做,没把握的事情不去做等等,大人是这样,孩子们也是。只是大人们经常可以找到理由为自己开脱,而孩子却不行。
“舒适区”使孩子感到安全感
从全面的角度分析,不能随便说某件事物必须是好的或是坏的。舒适区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能够经常回到自己的舒适区,可以让孩子们积累经验和反思,也可以让孩子摆脱烦恼,在心理上休息,从而获得安全感。
父母的“保护”让孩子安于“舒适区”
思维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思维还没有到达较高的水平,那么行为自然不可以到较高的水平。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是越来越优越,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根本没有必要通过劳动来得到他们想要的。
家长因为以前的艰辛所以不忍心看到孩子走自己一样的路。看到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比孩子还要惊慌,所以他们一直尽可能地在保护孩子。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家长为了排除他们的不适感才让他们的孩子待“舒适区”的。
二、孩子总是做擅长的事情,容易掉进“能力陷阱”孩子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很好,但是孩子一直只情愿去干自己擅长的事情,那就会一直止步不前,陷入了“能力陷阱”,就会诱使孩子往失败的方向发展。
“能力陷阱”,是指人当前的目的和未来的理想,是由他当前的能力上限决定的,因此,他目前让自己做的,并不一定是他未来可以做的,这就是能力陷阱。
在孩子做自己擅长而且喜欢的事情时,通常是能做得非常好的,但是因为失去了突破和挑战的想法,所以只会原地踏步,这明显是一种错误的成长模式。人类是一种有多种思维的生物,只有不断地尝试才能够得到更多的能力,才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如果只是把自己所擅长的事情做好,那便会自己限制自己,那么以后的成就也就不会太好了。
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只需在一个方面能够有的成绩就够了。比如孩子在读书学习的领域比较突出,其他的让家长解决,导致孩子一不会洗衣煮饭,二不会独立思考,成为一个高商低能的人。
如果孩子一直停留在舒适区里面,那么未来想要取得成功,也会变成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困难和挑战是孩子们以后必将要经历的。家长能做的只有让孩子的学习态度有较大的改变,从舒适区出来再继续成长,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但这是孩子走向成功的位移途径。
三、怎样避免孩子掉进“能力陷阱”不断支持自己的孩子
家长可以试着跟孩子、尤其是上来初中的孩子直接进行沟通,让其明白挑战舒适区的益处。例如能把他们变得更具有创新能力,可以摆脱自己的局限性,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也会比现在更加冷静等等,引导他们做不同的尝试,或者使用多种方法完成同一个事情。例如,引导孩子换个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鼓励孩子对变化的事物保持积极的心态。
父母给孩子足够的决定权,如此,他们就可以开始思考怎么做决定,而不用每次出现的事情就根据自己本能做反应。可以先让孩子体验较为细小的成功来确立自己的信心,累积经验,为完成之后的其他目标做准备。
根据孩子的情况作决定
第一,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偏好。一些孩子在性格方面,是比较满足现在的状态,那么家长就要考虑,是不是该引导孩子进行改变了。
第二,家长们也要思考,给了孩子引导与帮助后,得到的结果是否值得付出这样的努力。比如每天练习3个小时舞蹈,肯定能有成长,但是其中的付出是否值得呢?家长是要让孩子成功,还是要证明家长对孩子的评估?要清楚帮助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最后,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孩子如果一直达不到你想要的结果,那就选择接受这个情况。对于孩子来说,家长一直给压力,一定要孩子拼命去完成某件事情,孩子就会不清楚自己对这些事情是不感兴趣的,如果没做好,就可能出现挫败感。
家长需要支持孩子,鼓励孩子的信心,并不是告诉孩子什么都可以做好,而是要让他们敢于做尝试。让孩子们明白,一些事情自己是能做到的,有些事情现在还不行并且能够接受现实。充分把握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这才是自信的表现。
一直呆在舒适区会导致孩子拒绝接触新的领域,或者在新的领域稍微碰到一些困难就退缩回来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