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开始理性消费,不随意花费!
卖菜的老张夫妻本来在家里休息,一般正月间生意不好做,大概都因为过年给孩子们包红包,或者是过节所花的费用,把钱都花的差不多了。
想的正月十五再怎么说也是年的结束,肯定要大消费一把,于是夫妻两人跑到批发市场发了2000块钱的蔬菜。14号,15号这两天,连本代利一共销售了四百多元。
两口子跟同行聊起来,疫情过后,人人喊穷,买菜也是买一点,可不是大兜,小兜那么装了,只装一点点,说够吃一顿就好。
甚至还有老人们说现在的年没什么意思,平时都是吃好的,过年的时候,小贩们涨价,我们少买点吃,孩子们零食管饱,饭吃不了多少。
还说正月15不需要买蔬菜了,在家里煮点元宵,煮点汤圆就够了。
总之,现在的人学会了理性消费,往年都是亲戚互相串门,家里基本上都买了很多蔬菜,预备招待客人用。
因疫情的原因,大家基本上都不留客了,所以也就不需要大量消费了。
另外一点,现在大家对年看的也比较淡了。
谢邀,我是漫谈长安,我有靠谱的答案!
为什么春节过后大家不怎么消费了?原因很复杂,但值得每个人思考!
大致原因为三个,我们一个个地来看!
宏观经济层面: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43.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0.4个百分点。
1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1.39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9%。
以上的数据看起来有些难懂,我简单做个解释。M2可以简单理解为全社会所有的钱,M1可以简单理解为全社会所有的活钱。
M1增长的越快,说明大家消费意愿越强。M2增长越快,说明社会总财富增加的越快。正常的经济发展,是M1和M2同步增长。如果M1和M2不同步,那么就意味着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简单看出,社会上的钱是越来越多了,但能使用的活钱却越来越少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
社会上的钱多了,意味着货币的供应量增加了。但却没有刺激到消费。那多出来的钱干嘛呢?要么在银行间空转,要么就会进入一些领域投机,比如房地产、股市等。引发部分商品或者领域的通货膨胀。但这样会进一步降低大众对消费的信心,从而引发企业裁员、缩减规模等行为,从而让经济进入通胀和通缩并存的恶性循环中。
以上宏观数据印证了目前大众不愿意消费的事实。
个人消费心理层面现在的年轻一代和过去70、60后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都有很大不同。60、70后大多不愿意进行信贷消费,总是量入为出。而理财方面也更倾向于保本的固收投资类产品。
这种消费和理财观念能够很好地抵御未知的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变化不敏感。但对于社会总体消费的增长不利。
而现在的年轻一代更偏向于信贷消费,不仅买房买车是靠贷款,甚至买件衣服、手机都喜欢用分期付款来完成。
据报道说,现在的90后年轻人,人均负债高达12万之多。
而这样的信贷消费模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一旦宏观经济有风吹草动,瞬间就会受到影响。
而随着这两年我国经济增速的降低,现在年轻一代的信贷消费模式就显得很脆弱。也正是因为如此,直接反应到了现实中,大众消费的意愿降低了。
疫情影响层面
从前年到今年,西安在多次疫情的洗礼下,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了下来。尤其是去年12月的疫情,长达一个多月的全市封闭管理,估计大家现在还记忆犹新。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外,民营企业的状况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反应在现实中就是裁员、降薪等等。
比如我身边从事旅游行业的朋友,这两年不仅没有年终奖,甚至连工资都降了不少。再比如还有一个创办教育机构的朋友,因为疫情和双减,公司已经面临倒闭了。
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谁又能放开来消费呢?
总结一下:从不消费的现实中,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个人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说说我的认知,少动多看! 要有现金!开源节流!
就是不管你是上班族还是创业者,在做决定准备跳槽或者投入新项目的时候,先不要盲从。而是应该多了解多学习。
尽可能地多搜集相关信息,争取把握最大的时候再行动。
不管是作为个人还是家庭,一定要保有一定的现金。这个现金不是纸钞,是马上能动用的钱。这对于应对突发情况和机遇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就是改变以往的消费方式,尽可能节约开支。同时能开发副业尽量开发副业,让自己的收入变得更多。只有更多的赚钱方式,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