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鼓分布范围广,遍及全省,以黔南、兴义、安顺、贵阳地区较集中。据文献记载,唐宋时期,贵州境内即有铜鼓出土,明清以后,出土的铜鼓就更多了。粗略统计,在遵义、仁怀、开阳、贵阳、清镇、威宁、水城等地曾出土铜鼓一二十具,惜已散佚。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省博物馆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收藏以及出土铜鼓近百面(不完全统计),同时,在麻江、遵义、赫章、岑巩共计出土铜鼓八面。其中除杨粲墓铜鼓定为“遵义型”铜鼓的标准器外,麻江县谷硐出土的铜鼓定为“麻江型”铜鼓的标准器。 铜鼓的构造和类型 铜鼓系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而成,制作工艺考究。铜鼓有鼓面和鼓身,鼓身又称胴,鼓身上段为胸,中段是腰,腰间铸鼓耳、下段是足。鼓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浑然一体。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翔鹭纹、十二生肖、钱纹、竞渡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不同的年代、地区和民族铸造的铜鼓是有差异的,其差异具体表现在鼓面的大小、鼓身的形状、纹饰和题材等方面。铜鼓按不同时代、型制和纹饰,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 铜鼓的用途 铜鼓系我国南方古代民族具有神秘色彩的青铜重器。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铜鼓有其发生、发展的历程,它的用途也由单一用途发展到多种用途。铜鼓从铜釜演化而来,原本是炊煮器皿,由于敲奏,兼具有乐器功能。于是渐渐从炊具分化而来,成为独立乐器。铜鼓独特的形体构造,赋予它与众不同的储存、共鸣、传声的功能,敲击时能发出金属般的音响,具有打击乐器的功能,能演奏特有的铜鼓音乐。因其声穿透力强、响度大、传声远,还适用于指挥军阵。在各族的祭祀活动时,人们常常以铜鼓伴歌舞,而舞乐与祈年禳灾等宗教活动密不可分。也许是鼓声的频率刺激了歌舞者的神经,产生某种兴奋感甚至狂热感,当时的人们于是相信铜鼓蕴含着神奇的力量,于是对其加以神话,铜鼓被奉为神器。由于铜鼓所具有的乐器和神器的社会功能,铜鼓逐渐成为重器。“国之大事,在祭与戎”,主持祭祀活动和指挥军阵的应是民族或者部族的首领。因而,铜鼓成为了身份、权力、财富的象征。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