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奇特的丧葬习俗,这些奇特的古代丧葬形式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然而,在龙虎山仙水岩的百米绝壁上,却有着大片距今2600多年的春秋战国崖墓群。龙虎山崖墓下临深渊,地处绝壁,因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产生了种种神话传说:有人说这洞里的东西,是神仙用金丝线吊上去的;也有人说这洞里装的是无字天书、金银财宝。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崖墓洞口封门板风化后的掉落,人们才知道里面藏着的竟然是一具具棺木。这些棺木都被置放在峭壁上的天然洞穴里,而且都选择了朝阳的一面,因为从视觉上感觉像悬在空中,故人们把此棺木叫悬棺。它们的位置几乎都在悬崖峭壁之上,高低不等,远远看去大小不一,随着洞穴的变化而变化,形成奇特的景观。
悬棺的前世今生1978年,为了探明崖墓的秘密,江西省成立了专门的龙虎山崖墓悬棺考古队。几地经常攀岩采药的药农自告奋勇顺着搭起来的毛竹架子进入了崖墓洞,里面取的文物后来被送到国家文物局进行碳14鉴定,结果令人震惊,这些文物距今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龙虎山的悬棺主人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1979年末,考古人员在龙虎山地区开展了更大规模的古悬棺科考,这也是我国悬棺葬区第一次大规模科考活动,共清理了18个岩墓,发掘了棺木37具,发掘出土文物220件,包括瓷器、骨器、玉器、纺织具、乐器等。2005年,科考队又一次对龙虎山崖墓进行了考古活动,初步描绘出古悬棺迁徙的路线,并发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线索。在棺木中发现的有席纺筛纹的印纹硬陶罐,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斜织机和印花织物,将我国成熟的纺织机械史向前推进了500年。在木剑的剑鞘内还发现了类似纸纤维的物质,还出土了以往认为隋唐时期才有的乐器十三弦琴,比历史记载早了近十年。到目前龙虎山已经发现了202座悬棺葬,除最早集中的仙水岩有上百座外,马祖岩、金龙峰及周围地区均有零星崖墓。悬棺大都用整段楠木制成,大小不一,形式迥异。有可容十余人的船棺,有造型如古屋的屋脊棺;有独木制成的独舟棺;也有现今常见的方棺;还有微型的二次葬用的骨灰盒。如今崖墓悬棺群已经成为龙虎山三绝之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悬棺葬最集中、最密集、时代最早崖墓群。难解的悬棺之谜.令科学家们不解的是:在远古原始的春秋时代,百米悬崖绝壁洞穴中的棺木是用什么办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何要将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么人才能享受此等殊荣等等,已成千古之谜,至今未能。20世纪80年代,上海同济大学与贵溪市博物馆联合成立了一个中国悬棺课题组,最终确定了一个仿古吊装法的模型。根据这个设计,龙虎山景区特意排演了一个受到游人欢迎的节目:升棺表演。但是,在龙虎山崖墓的山体上,确没有发现任何打桩或者人工钻凿的痕迹,也就是说没有找到固定滑轮和绳索的地方,因此这个模型还缺乏有力的证据。对龙虎山古悬棺放置的设想,国内考古界从多个方面给予了论证,现在主要有地质变迁说、堆土说、隧道说、涨水说、机械吊装说和搭架子说,但是没有一个足够的说服力。目前,龙虎山景区已经悬赏40万元,邀请国内外有识之士这个千古之谜。据专家考证,龙虎山的崖墓是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崖墓葬,是中国崖墓葬的发源地。悠久的古越文化.根据诸多的陪葬品,考古人员判断,悬棺的主人是我国古代的百越民族。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民族生活在今天的武夷山和龙虎山一代。他们遇水而安,择水而居,死后也选择临水而葬。在长期的水行而山处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明显的民族个性。古越人的建筑风格主要特点是干栏式,即用竹森建筑的高脚屋。高脚屋不同于巢居,是用竹木依山扎架,形成高脚屋,分上下两屋,上层居人,下层养禽畜,有利于减少野兽害虫的侵扰,同时可避免建筑在雨季被洪水浸泡而遭破坏。由于古越人对蛇的崇拜,建筑中常出现蛇或类似蛇的形象。古越人主要生活在水系达的地区,泸溪河是龙虎山的母亲河、生命线,因此水上捕捞成为古越人的主要生产方式,食水产成为他们的主要风俗。此外,农耕种植也是其重要内容:纺织、制陶、制作竹木器等生产工艺都是具有一定水平的,豆腐、酿酒、茄子干、捺菜这些食品制作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古越族已经消失,但是通过对龙虎山崖墓的考古活动,我们对两千年前的古越文化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在2005年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开幕之时,文艺表演《先民狩猎》、《福地升棺》、《越女浣纱》、《仙都古韵》让人眼前一亮,极具特色的古越文化风情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