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淘气堡
海权论对世界各国战略影响那么大,为何还会诞生与之相对应的陆权论?
发布日期:2022-09-05 18:11:35   点击:209

文|小河对岸

在地缘政治学上,有两大主流理论,一为海权论,一为陆权论。海权论的主要思想:是强调制海权,其战略思想,是建立强大的海军,以保障制海权,并通过控制世界上的各处险要的航路咽喉(海港、海峡)来掌控世界。而陆权论的主要思想:是强调陆上交通的重要性,要建立强大的陆军,认为只要控制了世界岛(欧亚大陆),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其实,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海权论主导,还是陆权论主导,还是源于该国的地缘政治。海权论的思想,最早诞生于古希腊,适用于海洋型国家,而陆权论则适用于大陆型国家。自大航海开启,欧洲崛起的强国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意志(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

而以海权型强国与陆权型强国而划分,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为海权型强国:有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一类为陆权型强国:德意志(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一类为海-陆混合型强国:以法国为代表。

海权型强国:多以岛国、半岛型国家为主。如英国为岛国,无陆上之敌,就可以全力发展海军。而葡萄牙、荷兰,虽地理上属于欧陆,但体量太小,没有争夺欧陆霸权的实力,也只有往海权国家的方向发展。

西班牙虽从疆域、人口来说,都称得上是中、西欧地区的大国,具有争夺欧陆霸权的基础。但是,西班牙的地理却具有一种内向封闭性,其统治核心位於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卡斯蒂利亚高原,致使其中央对地方的统驭力严重不足。再则,西班牙与欧陆又被比利牛斯山脉隔断,更有碍西班牙往欧陆地区的发展。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西班牙的陆上安全。因而,西班牙也只适宜成为海权型强国。

而从世界的其他区域来看,日本的地缘政治与英国极为相似。而美国虽位于北美大陆,但是,美国东西两大洋,南北无强敌,此种地缘政治为大国独有。因而,美国与日本也都可袭用海权论思想,而全力发展海军。

海权型强国的代表--大英帝国,争夺欧陆失败,却成就了日不落大帝国。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之后,英伦三岛与欧陆便栓在了一起。实则上,英国(英格兰)与法国的诺曼底公国,此后的安茹、布列塔尼、阿基坦等地形成了共主联邦,英国国王成为了法国境内的最大领主。

此后,英国与法国因法兰西王位之争,而互啃了一百多年。结果,英国尽丧欧陆领地,此事件对英国的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让英国放弃了对欧陆的想法,开始采取大陆均势政策以保障自身的安全,转而全力经营海外,因而也成就了日不落帝国。

1714年,德意志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继承了英国王位,英国与德意志的汉诺威又形成了共主联邦。但是,一方面,英国的王权早已衰落,君主的利益并不能主导国家的战略方向。另一方面,汉诺威离英国本土比法国的诺曼底、布列塔尼、阿基坦等地要更远,更加难以让两地合并为一国。因而,英国也并没有再次转向经营欧陆。至维多利亚女王继承英国王位,而汉诺威王位由维多利亚女王的叔叔坎伯兰公爵继承,才结束了英国与汉诺威共主联邦的局面。

英国(英格兰)之所以能与苏格兰维系共主联邦,并组合成一国。却与欧陆地区的诺曼底、布列塔尼、阿基坦、汉诺威等地形不成一国,在根源上也是由地理决定的。

陆权型强国。欧洲纯陆权型强国为德国与俄国,自西罗马帝国寿终正寝之后,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便继承了罗马帝国的衣钵,并获得了皇帝的头衔(神罗皇帝头衔,在名义上为欧洲皇帝,天主教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凭借自身实力,长期承袭皇帝的头衔(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在欧洲传统五强国(英法俄普奥)中,神罗(德意志)也占据了两个席位。

俄国则自称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衣钵,名义上也有皇帝头衔(东正教系)。在拿破仑称帝之前,德国(德意志)与俄国是欧洲仅有的两个拥有皇帝(凯撒)头衔的国家。而欧陆中世纪的霸主,可以说为哈布斯堡家族所有,从历史上来看,哈布斯堡家族不止下半身康健,上半身也同样强健。

哈布斯堡家族通过联姻,据有了传统欧洲最为辽阔的疆域,其鼎盛时期的疆域不但包括神罗的大部分疆域,还包括伊利比亚半岛的西班牙(也曾据有葡萄牙)以及其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世界上的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皇帝,就来自于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查理五世曾说道: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辽阔的疆域,也让哈布斯堡家族拥有强大的实力基础,不但成为欧洲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绝对主力。还在欧陆痛扁了法国,查理五世于帕维亚战役击败了法国,并俘虏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逼得法国竟与异教徒奥斯曼土耳其勾勾搭搭,做出令所有天主教国家不齿的行为。

但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疆域虽然辽阔,却极其分裂。各地的民族、语言、文化、风俗等差异也都比较大,在管理上很有难度。因而,查理五世将自己的帝国一分为二。西班牙与尼德兰地区(原属神罗疆域)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而神罗的疆域则传给了弟弟斐迪南。而查理五世对帝国的划分,也基本符合海权型国家(西班牙、荷兰)与陆权型国家(奥地利等神罗疆域)的划分。

而哈布斯堡帝国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又给了法国崛起的机会。德国(德意志)与法国的关系,很像我国春秋时期的秦晋、吴越,只能存在一个区域强国。德国强,则法国弱;法国强,则德国弱。第三帝国元首,在其自传中就说道:我们必须要绝对的认清,法国和德国是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法国对外政策的关键,是想永久的占领着莱因河一带的土地,并且想靠德国的衰替,去保障他们领土地的安全。

而自德意志结束分裂,法国就再难是德国的对手。故从法国的利益出发,就必须让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这也是拿破仑三世要干预德国统一的根本原因。

俾斯麦主政德国期间,正是鉴于德国如此的处境,而在外交政策上小心翼翼。其战略思想,就是固守住既有领土,并确保在以后的冲突中,每次战争只以一个同等量的敌国为对手。俾斯麦认为德国的核心利益就在欧陆,反对大力发展海军与争夺海外殖民而削弱陆上防卫力量,更可避免刺激英国。俾斯麦并且还鼓励法国海外殖民扩张,以减轻其对欧陆的注意力,进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德国的利益。

可是,威廉二世主政之后,违背了俾斯麦的战略方向,热衷於成为海上强国,而掀起了与英国海军的军备竞赛,激化了英德矛盾,也为德国在一战中树立了最大强敌。

第三帝国元首在其自传中就对此指责道:我坦白地承认:在大战(一战)以前,我曾经想过,德国要是放弃了他的愚笨的殖民政策与海军政策,联络英国去对抗俄国,并且再抛弃他支配全世界的野心,去采取一种在欧洲大陆上能够获得领土的确定政策,那么,他的情势必定会较好。

根据第三帝国元首的自传,而坦露出的帝国元首内心最真实意愿。作为极端种族主义者的第三帝国元首,其是想与大英帝国平分世界霸权。按帝国元首不切实际的想法,德国作为欧陆国家,其生存空间的拓取也在欧陆(俄国方向),而英国的核心利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与德国并无根本利益冲突,而两国又同属日耳曼民族,不应该内耗,而应该携手并进(就如七年战争中的英普同盟),共享世界霸权。

而德国二战前的地缘政治专家--卡尔·豪斯霍费尔,就为著名的陆权论者,纳粹德国的生存空间理论就出自於豪斯霍费尔。按豪斯霍费尔的战略构想,德国应该与苏联、日本、意大利,缔结成德苏意日四国同盟,而控制整片欧亚大陆(世界岛)。

从可行性上来看,德国与苏联的确存在缔结同盟的可能。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制约,而苏联又因搞社会主义,而成为了当时的另类国家,更受到了其他所有强国的孤立与敌视。再则,从心理上来说,俄国对德国(普鲁士)军队的战斗力也一直心存畏惧,只要德国伸出友谊之手,苏联也不会过于冷淡。如此,德国也就可以摆脱两线作战的命运。

但是,豪斯霍费尔的战略构想与帝国元首的意愿相悖。帝国元首认为中、西欧国家都属优等民族,故而,德国生存空间的拓取并不在中、西欧,而在东方的劣等民族国家。帝国元首认为德国要啃就得啃俄国,啃倒俄国就有了生存空间。再则,如果苏联决策层看过帝国元首的自传,也的确很难信任帝国元首。德苏两国的地缘利益冲突与帝国元首的意愿方向,导致了德苏两国的拔刀相向。

陆权型强国的代表--俄国,出海受阻,却成陆上巨无霸。德国眺望海洋,乃是德国还有一段海岸线与优良港口。而俄国出海的处境却最为悲催,自大航海时代开启,葡、西、荷、英、法等国,都因海洋而富裕强盛。俄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理,但是俄国缺乏优良的港口,在搞海外殖民上有着先天的劣势。

但是,俄国并不认命,就拼命地往外扩张。在彼得大帝时期,沙皇终于击败了北海强国--瑞典,而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东岸及芬兰湾等大片土地,从而获得了出海口。彼得大帝在此建立了新的城市--圣彼得堡,并迁都于此,以作为俄国走向海洋的起点。但是,波罗的海却是内海,离真正的出海口还很遥远曲折,且要经过多个国家的海峡,很容易遭到敌国的狙击与封锁。故而,沙俄从此处走向海洋,而谋取海上霸权无疑是痴人说梦。

于是,沙俄就拼命地向西征服,向南征服、向东征服,其中有一个雄伟的意图,寻求出海口(不冻港)。据说,彼得大帝有一份政治遗嘱---走向四大洋。尽管沙俄官方对此予以否认,但从后来沙俄的扩张方向来看,却无一不与该计划相吻合。

至今,俄国仍无优良的不冻港,但是,俄国却在追寻出海口的进程中,成为了陆上巨无霸。从而,也成为了最大的陆权强国。

海陆混合型强国--法国,法国的地缘政治与我国最为相似。既为大陆国家,又拥有很长的海岸线,可以向海洋发展。但是,在享受两种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就注定要分散国力。英法百年战争之后,法国的综合国力远在英国之上,不但法国疆域比英国大,土地比英国肥沃,法国的人口也约是英国的四倍(英国约有400万人,法国约有1600万)。

但是,法国与英国争夺海外霸权,却败给了英国。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国为岛国,无陆上之敌,可以全力发展海上力量。而法国为大陆国家,要防卫陆上之敌,不可以全力发展海上力量。我国也是一样,清末时期,李鸿章与左宗棠就有海防与陆防之争。

拿破仑时期,法国就为了谋取欧陆霸权,而不得不收缩战略,舍弃了众多的海外利益。法国人曾说道:整片北美殖民地的价值也比不上一个比利时。而法国也是在拿破仑时期,将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以8000万法郎的价格卖给了美国。根源上就是海陆混合型强国,在特定的时候不能兼顾,拿破仑在位期间,就因为既要面对欧陆的反法同盟国,又要面临英国的海上封锁,而不得不舍弃掉海外利益。

之所以在马汉提出海权论后,还会诞生陆权论学说,原因其实就在于海权论和陆权论所探讨的时代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地缘政治学虽然是关注地理环境对国家战略的影响,但是地缘政治学,尤其是盎格鲁-萨克森民族的地缘政治学,并不仅仅包含地理变量,同时也关注技术性变量。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90年,美国海军上校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使得马汉成为“海权福音的传道者”,而他的一系列著作也被关注海权的人奉为“圣经”。在现代世界历史上,马汉不仅是美国海军中备受崇拜的人物,而且对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其他世界强国的海军发展也产生了深渊的影响。马汉的海权思想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他对英国的世界霸权成功经验的总结,还在于他的海权思想很容易简化成若干简单的信条,而这使得即使没有读过马汉任何著作的人也可以认为自己懂得马汉的思想并能够谈论他的理论。马汉海权思想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他首次从总体视角对海权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换句话说,马汉首次阐述了海权作为一种国家战略的工具的价值和有效性。

马汉非常推崇指挥获得特拉法加海战胜利的纳尔逊勋爵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马汉的理论是基于对历史的总结,也就是说,马汉在构建他的海权论时,采用的方法是归纳法。正是由于马汉所采用的方法,使得很容易从马汉的理论中推出,虽然历史环境和海军技术在不断发生变化,但那些具有根本性的战略原则却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只要控制了海权,就能够获得世界霸权。但这,却恰恰是马汉思想的局限性之所在。

西奥多·罗斯福被认为是马汉海权论的忠实信徒首先,马汉认为海洋经济是决定一国经济繁荣的关键性要素,所以当条件同时有利于两种发展时,一国最好选择海上发展而不是陆上发展。但是,只要仔细考察一下海洋国家的兴衰史,就不难发现(1)马汉虽将“生产”看作决定一国经济繁荣的关键,但注意力集中在贸易、商船和海运上。实际上主导性海洋强国通常并非是有最大贸易和海运国家,而是以均衡经济增长支持海洋事业的国家;(2)尽管铁路在当时已经取代水路运输在国内经济中的地位,海权与陆权间的平衡已开始向不利于海权方向发展,但他仍然认为海运是决定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这体现的正是他的思想的局限;(3)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扩散,殖民贸易对一国的经济繁荣已不再能够起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洲际强国开始取代传统“中等强国”成为世界政治中的主角。

1914年的俄罗斯帝国:洲际强国的代表之一其次,马汉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就是一个在海上占绝对优势的国家总能战胜一个在陆上占绝对优势的国家,也就是说,海权相对于陆权对世界事务影响更大。这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极一时,到今天仍然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还有回响的“海军至上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但(1)认为海权相对于陆权对世界事务影响更大这一判断是建立在对历史上英国在历次重大战争实践的狭隘认识基础上的。历史上英国在历次重大战争中的胜利不仅归功于英国的制海权,同样也应归功于英国的大陆盟国做出的不懈努力;(2)马汉考察的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大陆强国的潜力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的交通技术、武器技术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到来使那些在人口和资源上享有绝对优势的大陆国家更可能赢的大规模持久战。

美国的领土扩张:洲际强国的另一个代表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马汉海权思想的局限性体现了他国际政治视野上的狭隘。也就是说,马汉思想的狭隘性主要体现在将英国世界霸权片面地归因于制海权。事实上,英国霸权是建立在欧洲大陆均势与全球范围的经济与海军绝对领先优势基础之上的,而且有赖于英国为自身利益而不断干预欧洲大陆均势。

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爵士而在现代地缘政治思想史上,海权论和陆权论经常被看做是两种对立的理论,但这种看法事实上忽视了两者的联系,某种意义上,海权论和陆权论关注的其实都是海权和大陆均势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导致海权论逐渐被陆权论所取代的关键,就在于技术进步和宏观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得主导型海洋强国,即英国面临的战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马汉的海权论无法解决英国这一主导型海洋强国所面临的问题。

西伯利亚铁路(Trans-Siberian Railway)的建成对于俄罗斯发挥其规模优势有重要作用与马汉所考察的那个时代,即英国获得海上霸权的时代不同,陆权理论的创始人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面对的是一个被两次工业革命及其造就的众多新趋势给彻底改造过的世界。这个“新”世界所涌现出的各种新趋势不仅极大的改变了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组织规模,而且重新界定了宏观地理环境对各国权势增长所带来的机遇和限制。

1910年的大英帝国:这时的大英帝国已经面临着权势过度伸展的困扰,对维持其霸权已经力不从心了也就是说,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海洋经济对国家经济繁荣不能再起决定性作用了,另一方面,海权的作用也因工业革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英伦三岛越来越无法成为维持英国庞大的海外帝国的领土基地了,用麦金德的话来说就是

自然地理的永恒现实能够维持的政治组织规模与英格兰建立时已经大不相同,在那些基于洲际规模资源基础的强国存在的情况下,英国已经无法继续成为海洋的主人。英国目前的优势主要靠维持在以往赢得的领先地位。而一旦海上力量依赖的财富和经历的源泉枯竭了,不列颠帝国的安全也将会彻底地丧失。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麦金德曾先后提出过两种办法,即“帝国一体化”和重新安排中东欧的地缘政治格局,而重新安排中东欧地缘政治格局正是麦金德的陆权理论的心脏地带学说所要表达的主要观念。

1904年麦金德的地缘政治构想因此,面对着由于两次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朝着不利于海权的方向发展的现实,麦金德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人,其思想事实上传达了盎格鲁-萨克森民族对于可能丧失优势地位的担心,而一旦其优势地位丧失,那将对英国带来灾难性后果。正是由于面对着由于这种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地缘政治现实的变迁,所以麦金德才在1904年提出其陆权理论之心脏地带学说,并且在1919年和1943年两次修改。而他的心脏地带理论集中体现了麦金德对于随着技术进步而带来的欧亚大陆枢纽地带或者心脏地带对于统治欧亚大陆的意义的强调。这也是为什么在马汉已经提出了海权论的情况下,麦金德仍然要提出陆权论的心脏地带学说的原因。

相关资讯
网友推荐
我觉得有更好的,比如迷宫,荡秋千,角色扮演等对宝宝的运动发展都很有好处,主要看您当前的早教中心注重宝宝哪方面的发展,特色是什么? 有...
有一年夏天,我们到金秀游玩,找住宿点的时候,习惯地问店主:“空调房多少钱一间?”老板笑着回答道:“我们这里不用空调的,晚上可能还要盖薄...
  一、游乐设施:   1、激流勇进 :20元/人;4人/组;一圈 2、勇敢者转盘:10元/人;2人/舱;40人/圈(3分钟)   3、碰碰车:10元/车;2人/车;3—5分...
您好,这两者的比较是淘气堡:淘气堡是室内儿童乐园游乐场,不受天气情况影响,基本上每天都可以营业,房租和设备成本较高,同时盈利相对较...
从网上得知球员在一个球队满6年就为自由球员,那么周琦已满6年,已成为自由球员,但是,周琦与澳的签约合同几年不得尔知,但一旦签了合同就...
开儿童乐园淘气堡 贝斯乐游乐 通常是按场地大小,设备配置可玩性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估算价格的,比如100平的儿童乐园,6-10万不等。。...
宏洋游乐-游艺设施网-游艺设施B2B平台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备案号: 滇ICP备2021006107号-178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