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是由于幼儿在家里没有养成良好的整理玩具的习惯.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差,样样事情都代为包办.有的家长即使提出整理的要求,但看到孩子那笨手笨脚整理的样子,也会感到不耐烦,边唠叨边替他整理.也许,有的家长认为:通过嘴巴讲,也能让孩子明白道理.殊不知,久而久之,会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事事甩在一边等别人去做,没有责任感.我曾看到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主人发现猫在偷吃家里的鱼 ,十分不满,于是对猫说了一大堆教育的话,那只猫边吃边听,等主人教育完,猫也把鱼吃光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光说教没有用,还要用行动去阻止,阻止不好的行为,帮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能使孩子印象深刻,实践能让孩子逐渐养成习惯,实践使孩子具有根深蒂固的行为意识,从而让孩子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阻止孩子把事事扔在一边的不好的行为,让孩子去做,去收拾整理,尽管开始时效果不太好,但没关系,重要的是摆脱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培养了责任感.那么,如何让孩子主动去整理玩具呢?如何让孩子经历这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呢?一、利用范例和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情境,利用故事、儿歌、表演等形式,让孩子知道:整理物品是具有责任感的表现,能够受到大家的赞扬.家中及时表扬收拾整理物品的人,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幼儿产生良好的行为意识,促使幼儿自觉地进行模仿.二、化枯燥为娱乐,把收拾玩具当作游戏来完成.纯粹的收拾、整理比较枯燥,幼儿往往兴致不高,如果把它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幼儿就会十分乐意去做.比如:在玩具箱子上贴上小图画,贴上动物园的画表示放长颈鹿、狮子等小动物,贴车库表示放小汽车等,借机让孩子学习分类、归属;家长带头和小朋友比赛收拾玩具,“送玩具回家”,慢慢地过渡到孩子之间进行比赛.这样,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孩子的兴致提高了,就会主动融入到活动中来.三、带领孩子观看整理后的玩具,培养成功感.孩子年龄小,缺乏自信心,他们往往需要成人的不断肯定,才能逐步建立自信心,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孩子收拾玩具后,家长要带领孩子观看收拾后整齐的样子,用赞赏的口吻肯定孩子,比较整理前和整理后的模样,让大家亲眼看到明显的变化,建立成功感,树立自信心,为以后自觉地整理玩具打下基础.因为,让孩子从收拾中得到成功感和乐趣,才是收拾整理的最大动力.四、利用拟人化手段,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根据幼儿的特点,利用拟人化手段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比如:在收拾好后,家长把耳朵凑近玩具箱,说:“听听玩具在说些什么?”然后以玩具的口吻说:“谢谢小朋友,我们都回到自己家里了,真高兴!你们真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有的玩具还在地上,就说:“玩具妈妈在哭”,或放哭的录音,告诉幼儿玩具妈妈在找孩子,让幼儿帮忙找一找.这样,不仅可以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强化行为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何乐而不为之?五、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保障:父母做到言传身教.准备一个固定的地方或箱子,让孩子收拾自己的东西,也可以和孩子比赛收拾东西,给孩子适当的奖励或满足他的某些合理的要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必须言传身教,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作示范,然后要求他独自完成.千万不要他在前头扔,父母在后头一边骂、一边捡,这样,孩子是永远学不会的.让孩子整理玩具益处多多:有利于培养孩子责任感,有利于形成孩子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通过共同收拾,还有利于培养孩子互助协作的精神,发展语言能力等.因此,培养孩子整理玩具的行为习惯,应从小抓起,应从:培养行为意识、化枯燥为娱乐、树立成功感、强化行为习惯、家园要求一致这五个方面抓起,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崇福镇中心幼儿园大六班 金诺妍妈妈
一、案例背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家庭教育也就随之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整个家庭对子女的百般溺爱和过多呵护,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都想方设法给以满足。其实我本人也常常这样想:孩子是我的唯一,其它什么多可以不要,但是孩子不可以不要。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家庭的核心人物,自然被包容、被关爱、被保护,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乱发脾气,乱扔东西、玩到那里是哪里,玩好玩具摊满地,把家里搞的是乱七八糟的。有时还要大家多听她的,唯我为大,以我为中心。
二、案例描述:
孩子到了中班,我和丈夫就长期在外工作,很少过问孩子的事情,一切多有奶奶负责孩子的生活学习,孩子对我们多有些陌生感了。我们每一次回家孩子多问我们什么时候走,希望我们在家多花点时间带带她,孩子根本不听我们说的话了。有一次我在家,奶奶照常一样在做自己的事情时,又拿出玩具让女儿玩,玩玩具成了女儿每天的功课,女儿每天都会把各种各样的玩具从各个地方搬出来,一件一件的摆弄,拆装,然后就让它留在地上,搞的满地多是玩具,家里乱七八糟的。玩了一阵子自顾自地去玩其它的啦,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诺诺,满地多是玩具,你应该收拾一下啊!”孩子却说:“奶奶会收的,不管我的事。”奶奶就隔着老远遥控指挥,“宝贝快捡起了,再乱扔下次不给你玩啦!”可女儿却说:“不给我玩我自己拿出来玩!”还冲着奶奶笑。没办法,每天奶奶都等她玩好,追在后面收拾、整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进行着。
三、案例分析:
有研究表明4-6岁小儿思维的发展,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通过实践,在积累大量感性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即小儿既不能理解他人的作用,也不能领会别人的观点,相信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所想的东西和自己想的都是一样的。而且小儿的思维又是泛灵的,即小儿常把事物视为有生命的,如把玩偶看成是小伙伴,而跟它讲话,玩游戏。另外小儿的思维又是不可逆的,如果问小儿有没有哥哥,他会说有,但反问说,哥哥有没有弟弟,他则会回答没有。总之,小儿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与小儿知识经验的贫乏分不开孩子的任性是儿童的心理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2 至7岁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主义。所谓不可逆性就是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重新回到起点,从另一面去思考问题。所谓自我中心主义就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正因有这样的特点,儿童一旦有了什么想法,就很难改变。另外,孩子的任性还是父母长辈的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如今的家庭中,除了孩子的父母亲,还有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孩子是他们手心里的宝,只许爱护,不许伤害。况且他们还认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给孩子吃好点、穿好点、玩好点是应该的。尽管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们也认为孩子还很小不懂事而不去纠错,反而去迁就孩子。正因为父母长辈的百般宠爱,我们的独生子女们才更加会“骄横”。
四、案例指导:
分析原因了解原因之后,我就向公司请假一段时间来和孩子相处。我想要改变我家女儿诺诺“任性懒散”这一习惯,我采用了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全家对孩子的要求要统一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家长在孩子面前应保持一致,否则不仅要求无法实现,降低教育效果,而且会产生不良的作用,让孩子更任性,这多是因为他有“靠山”。所以我首先做好她奶奶的思想工作,我在家这段时间不要插手,只在生活上照顾就行啦,奶奶的思想工作做好了是第一步的开始。
2、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
对子女的要求要符合儿童发展水平和特点,尤其要从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不加分析不加区别地将某种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教会孩子爱惜玩具,不仅仅是为了使玩具使用的时间长一些,更重要的是通过爱惜玩具的教育,让他从小爱劳动、爱护劳动成果。 让幼儿从小养成整理自己玩具的好习惯,长大后孩子才能整理好自己的人生哦!关爱宝宝的父母可不要小看了这件事情哦!
3、寻找符合幼儿心里特点的教育方法
纯粹的收拾、整理比较枯燥,幼儿往往兴致不高,如果把它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幼儿就会十分乐意去做。我准备了几个盒子, 在玩具箱子上贴上小图画,贴上动物园的画表示放长颈鹿、狮子等小动物,贴车库表示放小汽车等,借机让孩子学习分类、归属;老师带头和小朋友比赛收拾玩具,“送玩具回家”,我还有意识地和她进行送玩具回家比赛。这样,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孩子的兴致提高了,就会主动融入到活动中来。我还根据幼儿的特点,利用拟人化手段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比如:在收拾好后,我把耳朵凑近玩具箱,说:“听听玩具在说些什么?”然后以玩具的口吻说:“谢谢小诺诺,我们都回到自己家里了,真高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有的玩具还在地上,就说:“玩具妈妈在哭”,(或放哭的录音),告诉诺诺玩具妈妈在找孩子,让诺诺帮忙找一找。这样,不仅可以促使主动去寻找,强化行为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后,我女儿慢慢的开始对收拾玩具发生了兴趣,我不知道有多开心哦!但是,小孩会有反复的,经常要提醒。当她忘记时,我就会说诺诺玩具在找妈妈了,她就会很乐意地去收拾整理那些凌乱的玩具。
4、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
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和子女感情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家长要善于观察、发现子女的变化发展,对他们的合理要求表示理解,并通过恰当的方式给以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切忌独断专行,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即使说的不对,也要道理说服。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