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究自媒体这个行业,观察众多的频道和关注用户量等数据。可以对人群进行划分,对人们的集体意识和人性会有更清晰的认知。下面就来总结与探讨一下“吸引网民的5大层次内容”。
人首先是动物,不论再如何进化,这点是不会变的。美食类是首先吸引大部分人的内容,特别是在这个遍地自称是吃货的时代。此类大概所占比例:95%
不被吸引的人群:素食者,灵性人士,修行者,出家人等已然超越了食物诱惑的人。原因:这些人都需要纯净的食物能量。而动物太不纯净了。并且吃久了素食吃到肉看到肉都会反胃。因为已经养成了素食的纯净体质。此类大概所占比例:5%
这里说的“性取向”,就是“异性吸引”的“性取向”的群体,也包括同性吸引取向的群体。
典型内容领域:帅哥,美女,模特,娱乐明星,八卦,演员,歌手等。
原因 :明星其实就是“大众性取向崇拜的对象”。
包括关注音乐和歌手的这类人群中的某一部分,这部分粉丝人群也是属于“性取向”类的。
原因: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懂音乐,而是仅仅喜欢听那个歌手的声线和声音,喜欢那个歌手的长相。异性的或同性的声音吸引也是属于性取向范畴。就像猫喜欢听到异性猫的叫春是一样的感觉。
非性取向的吸引: 真正喜欢音乐,欣赏音乐的人不太会对歌手本人感兴趣。他们只会对音乐感兴趣。他们或许只喜欢听纯音乐,纯器乐。
纯音乐不一定就是很缓慢的那种,也包括节奏感的音乐。比如:摇滚乐,太空乐,电子乐,迷幻乐等。真正“需要音乐的人”不喜欢听歌曲更深层次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歌曲里的能量比较杂乱,不纯净。夹杂了太多歌手的情绪在里面。
朴树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我希望在我的音乐里没有我。
以上是性取向吸引类的内容解析。
玩具吸引类的内容领域,包括:儿童玩具和成人玩具。
儿童玩具类的内容,就是一些小孩子玩的玩具视频。这里不多说。下面主要说一说“成人玩具”。这里说的不是某些人理解的“成人玩具”。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人玩具”。
成人玩具包括:汽车,手机以及其他类似产品。
其实说白了,不论是汽车还是手机等产品。这些只是一些工具罢了。在我看来,汽车不论再高级,它的实质本质和自行车是一样的,都只是交通工具。不论驾驶再有乐趣,再如何舒适,里面的功能不论再如何好玩,都只是交通工具。区别就是附加的玩乐功能多而已。所以这些是属于“成人玩具”类。
很多东西都是:“工具+玩具”的组合。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玩具吸引。甚至还有很多人把工具和玩具上升到了某种精神层次或身份层次的象征。
玩具类也包括:科技与军事。
其实,对于人们来说,这些东西在实质上都是觉得好玩而已,是那种“高大上的好玩”。这些高大上的玩具,要么就是没那么多钱买,要么就是有钱也买不到。这些都是自己不能玩的玩具,只能看看,过过眼瘾。
玩具类也包括:宠物。
其实很多人是把宠物当玩具的。只是他们不承认。宠物是可以观察与互动的“玩具”,是“活的玩具”,是有生命的玩具。
以上是关于吸引人的玩具类的内容层次。
赚钱类是网上最吸引人的一大类内容。网上讲赚钱的内容就像“电视剧中的真爱”一样。也许人们在现实中看不到真爱,只有到电视剧里才能看到“真爱”。
金钱是人类自身以外的最大需求。其实也等同于自身之内的需求。因为衣食住行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是要用钱来换取的。金钱是社会游戏规则强加给人类的刚需。
但是从人性的弱点来讲:没有多少人会真心分享赚钱之道出来。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赚钱方法就是一层窗户纸。他们是万万不能捅破的。因为,同行是冤家。“捅破了”就多了竞争对手。
真正真心分享赚钱之道的人,可能是已经真正超越了金钱的人,金钱已经不再是人生问题的人。并且他们的赚钱之道是正道,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在这样前提下才会真心分享。否则分享的都是假大空的话。
并且即使那些真正通过正道成功者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复制的。因为,任何人的成功都是要有特定条件与机缘的。所以他们分享了,一般人听了也没什么用。只能是感觉有道理,可以“激励”人做梦。
剩下其他的讲赚钱和成功内容的,其目的不是“想要你赚钱”,而是要通过分享赚钱内容来让他们自己赚钱。又或是只为炫耀自己的成功和有钱,为了虚荣,给人灌鸡汤。
所以,话又说回来了。虽然吸引人,但结果是对大多数人没有什么用的。但是这也不妨碍有庞大数字的人群去关注。这就是人性的需求,也是人性的弱点。
以上是关于吸引人们眼球的赚钱类内容的讨论。
对精神境界感兴趣的人也不少。但是比起上述:对食物,对性取向吸引,对玩具吸引等几个方面来说,数量是不多的。
这也是符合人性进化的。人在满足了动物需求以后,才会追求精神需求。
精神类内容包括文艺作品,包括小说,影视等,也包括鸡汤和情感类内容。
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的核心应当是“精神境界”。它们都可以把人带入一种意境。使人进入“另一个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境界。
比影视更加精神化的作品形式是小说等文艺作品。形式上只有文字或播音。其他全靠自我意境想象。因此,不会被演员的脸或糟糕的演技破坏了意境。
情感类也属于精神类,但是情感类大多是“不究竟的东西”。有太多个体的主观认识。比如,很多作者,把主观认识加到粉丝身上。假如作者是一个“心机婊”。那么,很可能她会把这种心机婊的精神思想传染给没有立场的粉丝们。制造出现实中更多的带“心机婊程序”的人。
情感类都是过程产物,人类精神的进化是在不断进行的。情感类的内容都是“过程产物”。任何的情感和想法都会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境界提升而被丢弃。这也是人性的特点。
综上所术,大数据也是基于人性的。这体现了互联网与科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论是“食吸引”,还是“性取向的色吸引”,又或是“玩具吸引”,“精神情感吸引”,这些都是“人性的特点”。而基本“人性”这些规则,也是在法则之下运行的。
但是人性的规则具有时限性,也就是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会一直被某一类内容吸引。人们会随时成长进化,有更高的追求,会对更高精神层次的内容感兴趣。
以上,就是通过对自媒体的观察,对互联网的大数据窥察,总结出来的几点内容。不知你觉得有没有道理?
文:散闲观点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